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家教百科 > 亲子共读

高中孩子读余华好吗

亲子共读2023-06-10 14:06:4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除了要求学生探索整本书阅读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总体设定外,在具体阅读范围上设定了读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专著的要求,由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孩子读余华好吗?

当代作家不乏其人,余华是其中闪亮的一个。《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到八十年代约有60个年头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作为推荐给中学生必读的课外经典,《活着》很适合高中生阅读。

《活着》的简介:

1、《活着》是余华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在《收获》第6期“中篇小说”栏目;1993年11月,单行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经过作者余华的补充,使之成为12万字的长篇小说,同时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单行本,是余华创作的转型之作。

2、《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命运起伏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性和荒谬性。主人公福贵是个旧社会的败家子,滥赌丧尽家财后,以下半辈子的血泪来偿赎前半生的荒唐。小说的重心即是福贵回忆自己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在战争、动乱、灾难、疾病所造成的艰难岁月里见证了亲人相继死去。小说最后,孑然一身的福贵只有老牛为伴,而他还殷殷地以家人的名字唤着老牛。

3、《活着》揭示了福贵这样的普通人在面对难以抵御的苦难中不断遭受着命运对他的肆虐打击,却依然保持人性的美好,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典范之作,颇受读者关注,小说不仅在中国出版发行并且出版到越南、日本、法国、美国、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

《活着》的成书背景:

1、社会背景

中国90年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快速调整,文化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大众话语权得到了提升,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互相渗透,反映在文学界就是大众文学得到飞速发展,属于精英文学的先锋小说不再为大众所热衷,作家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文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对现实生活予以积极的回应和自觉的思考,涌现了很多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作品。

余华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转变自己的创作方向,把自己对于时代和人民生存状态的反思写进作品《活着》中。

2、个人创作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对文学解禁的时代”,随着诸多文学期刊的复刊以及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余华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外国经典小说;1988年余华参与了北京首届“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在学习中,他关注到了社会的变化和20世纪90年代的新潮思想,开始被动的改变自己之前的实验性小说文体写作方式。

面对众多的文学作品,余华博采众长,将许多作家的叙述技巧结合自己的理解转化成具有自身风格和特质的创作,比如卡夫卡的自由的叙述和川端康成对于细节的关注和描述,这些技巧都融进了《活着》的创作中。

余华的父母是医护人员,从小就在医院的环境里长大,住的宿舍楼对面就是太平间,他在童年时期经常接触死亡,这让余华早就没有了一般孩子对死亡的害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余华的生死意识,进而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使得余华在其作品中总不乏对各种死亡的叙述。

余华的创作受到心理紧张与现实关系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余华的创作都充满着愤怒和冷漠,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开始意识到作家应当以超然的眼光看待世界,作家的使命是向人们展示高尚。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启发了余华创作小说《活着》。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