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家教百科 > 家庭礼仪

有关家风家教的故事

家庭礼仪2023-03-15 15:53:24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家风,只要能从中体悟到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风,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铭记在心、代代受益。

有关家风家教的故事:

1、清朝总督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地(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当年,他能够从这么偏僻的小山村走出去、走这么远,并事业有大建树,与他良好的家教家风密不可分。

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竞希是一个勤劳俭朴的农民,并没有念过多少字,小时候在陈氏宗祠读书的时候,家里面给了他一百文钱的零花钱,年底回家时竟然还剩下九十九文钱交给父亲。由此可见,曾家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由来已久 !

曾国藩的祖父年轻时候是一位纨绔子弟,整天游手好闲,只知道吃喝玩乐,后来,在长辈们的谆谆教诲、劝导下,三十五岁时浪子回头,创立了勤耕家风。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做官后,其祖父又告诫家人们 ‘宽一虽已进翰林院,无论他官职大小,我们都不能靠他(指曾国藩)吃饭,依然要靠种地为主,用辛勤谋生。“那个年代里,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又不识几个字的农村老人来说,曾国藩祖父身上的这种甘守寒素的行为着实少见,令人敬佩 !自幼在祖父身边长大的曾国藩,思想和行为理所应当地受到了其祖父深刻影响。后来,曾国藩进一步完全整理了曾家家风’八字诀”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庭院和房间,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很平常又甚小的事情,但曾国藩提倡 :' 我们如果从小事做起,把各种小事做好,并养成良好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曾国藩还说 : 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间。

曾国藩无论衣食起居,还是政务军务,其个人装扮与作风跟做官前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一八六七年,曾国藩已经封侯拜相了,有一天,他和自己的秘书赵烈文闲聊,正说话间,曾国藩脱下马褂放在床榻上,后中途有事就出去了,赵烈文看到曾国藩那件忘带的那褂,不禁大吃一惊 !原来曾国藩这件马褂竟是如此简陋、材质低劣、有短又小,曾国藩却一直穿在身上,看上去比一般读书人还要寒酸。

在饮食方面,曾国藩更无讲究,有记载说 : 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读书,一个仆人进来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 鱼片煮白豆腐一碗,香葱萝卜丝小碗,菠菜汤中碗,辣椒豆豉小碟,米饭一碗。曾国藩每餐饭一个主菜,三个素菜,这在那时的官员阶层是相当节俭的了。

再说说曾国藩的住所,他的卧室很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几把凳,都是白木的。装衣服、装书籍用的就是他从老家湖南带来的几个竹篾箱子。床上蚊帐泛黄发黑,被子是农家白色蓝花土布印花被,房间少有它物。有人感叹着说 : 清朝两百年,从没有这样的总督府衙门。

曾国藩对家人尤其是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很喜欢小女儿曾纪芬,但在对她的教育上却不放松。曾纪芬说她从没享受过千金大小姐的奢侈富贵,相反,她穿的衣服都是姐姐穿不了的。有一次,李鸿章的夫人宴请曾国藩夫人及几个女儿,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孰料,请柬送去曾府后,总督府衙门内引起了一场小小风波 ——原来,曾国藩的两个女儿只有一件做客的体面绸裤,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人家请的是夫人和女儿都要到,怎么办呢?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年小的妹妹输了。这一幕恰好被曾国藩看到,便马上安慰小女儿说 : 明年如果我还继续做总督,一定给你买一件新的绸裤,小女曾纪芬这才破涕为笑。

大家是否感到颇为奇怪,堂堂一品官僚竟然给自己女儿买不起一条绸裤吗?当然不是 !

论当时曾国藩的官职、奉禄,他一年的养廉费就有一万多银两。只是人们常说,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富养就是物质的多多给予,可曾国藩不是这样教育女儿的,他认为奢侈的环境、条件和生活待遇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而真正的富养是要体现在精神上。女孩出嫁后,如果能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遵循三从四德,不仅能赢得婆家人尊重,还能给娘家带来好名声 !

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和影响下,出嫁后的曾纪芬时刻谨记父亲教导,把俭朴之风带到了婆家。她的丈夫在一八八九年担任朝廷大员时,要更换新衣赴任,但两口子找遍了所有衣物,楞是没有一件像样的新衣,都是十五年前结婚时买的。

滚滚朝流,时代变迁。家风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内核 !

2、杨廷和诙谐谕杨慎

人物名片

杨升庵(1488—1559年),名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着名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在科举取仕竞争激烈的古代,杨氏家族不仅杨慎高中状元,他的长辈、族人前后也有七人考中进士,因此杨氏家族有着“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美誉。

家风故事

一日,杨廷和对杨慎说:“你有一件事情不如我,知否?”杨慎回答:“父亲大人位居群臣之上,儿子不如。”杨廷和摇头:“否!”杨慎便又猜测:“父亲大人任宰相时,三次回家乡都为乡亲做一件大好事,儿子不如。”杨廷和又摇头:“不是!”杨慎便再试探道:“皇上南征时,父亲大人留守京城,所有政事由您决定,如古代伊尹、周公一样辅政,此不如您。”谁知杨廷和仍然摇头。这一下,杨慎只有直截了当问道:“请父亲大人明示!”杨廷和这才微微一笑,说道:“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

杨廷和的话,听似玩笑,实则含意深沉!杨廷和的长子杨慎、次子杨惇均考中进士,杨慎在文学上更有大成就。无论古今,所有的家长均“望子成龙”。杨廷和此言,实在委婉地提醒杨慎:你应该对你的儿子加强教育督促,使之成才。他提醒儿子,自己因注重教育杨慎兄弟,所以儿子才能成才。杨慎应该像他一样:在家教家风上多下功夫!

自隋唐科举取仕后,很多大家族出一两个进士就很光宗耀祖了,但杨氏家族前后考中进士者竟有七人之多,足以见得杨氏家风教育的成功。这里不得不提到杨慎的曾祖母——熊夫人。

杨氏先祖本籍江西,元末战乱时候从湖北迁到四川新都,杨氏家族早期对教育并没有多看重。但到了熊夫人这一代,深谙教育之道,熊夫人操持家计,不惜卖掉自己的玉簪耳环,也要供子读书。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这一重要家训后人无不谨遵,至此杨氏上下一改家风。

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杨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此外,受杨廷和影响教导,杨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在优良家风的润泽下,杨氏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

家风与家训的古今定位

家风也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与作风,是一个世族的风气。而家规呢,则是为了很好配合家风这个“德品”的熏陶,在有可能悖离这个主题的情况下,而作出的相应性的警告、惩罚与处理的机制。所以从这里来看,家风与家训二者一张一弛,一松一紧,既有利用道德规范,又有依规而行。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带着一种紧然的制度约束。从这里来看,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国家治理将道德引导与法制建设共同发展的影子。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将家风与家训认为是一个词儿或者一个意思,事实上我们可由上述分析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乃至于一个国家发展的软硬兼施的模式。这是很好将的治家理念积极契合于治国之策中。《尚书·五子之歌》虽是伪托,但其中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从一个大方面也印证了家与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透过各个家族族谱里相关的家族风范和家族规诫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很便利的归纳出它们的诸多共同点。比如有“忠君爱国”、“身正为范”、“耕读不辍”、“和睦乡闾”等等内容,都是将一种“善美”的内容来劝谕族人乡亲。同时,对危害乡里、祸害家族的不孝者也是以强硬态度予以惩处。

可以说,族谱里的家规如同国家之法、规范,将一切不利于家族和谐发展的因素予以惩处、扼杀。尽管从现在来看,很多的内容里夹杂着些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往往都与他们的家族的家风家训的劝诫与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家风与家训在家族内作为一种不可犯权威而存在,它的作用在于维护着家族、地方的和谐与发展。而由此往下阐发,我们可以发现将这种体系由一个家族到两个家族,再到多个家族,这一系列类似的家风与家规,进而将地方成片规范、净化,也就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国家日常的治理当中了。这种影响就目前来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且影响着。这种看似“无为”、“和谐”的模式在目前来看,或许有人认为是过于理想化的了。毕竟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并未有影响且持续不间断的记载。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由于受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等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情同虚设”的规范也时常作用,可想而知这之后的结果。

家风家教的意义:

从当代社会视角看,归入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家风与家训里,很早之前就确定了家与国的关系。我们将家国文化这个优秀文化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对于维护和扞卫国家之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家风与家训主要通过软硬两种手段,加强邻里族人的规范意识。目前也有部分姓氏虽然成立宗亲会组织,但本身并未起到劝诫、互助等作用,这都是与家族传承的宗旨是违背的。从这点出发,加强国家对姓氏文化组织的引导,规范地方家文化,加强其发挥作用也是亟需进行的。

第三、有力推进文化建设。家风与家训,有的伴随一个家族延承了千年之久。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对当前的家族建设、国家建设都有着极大或者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有效促进社会沟通。很多家风家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睦邻友好”这个内容。古语就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村落、一个城镇,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这就需要你能不断与人加强沟通,加强交流。而对于目前很多“零交流”、“邻里如路人”也是很常见的,如何强化家风与家训,进而影响到社区文化这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第五、有利发展和谐关系。如前第四点所说,强化家风与家训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的友好沟通。这就将中国的“和”文化铺展开来。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又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谐关系。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