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学科知识库 > 语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全句

语文2024-04-24 17:35:2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全句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征传》,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接下来是相关知识介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全句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补充:灯影里的故事——三镜自照

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全唐文纪事》

释: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以铜为镜出处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这句话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以古为镜的意义

一、可以知得失。在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见证一个朝代的兴起,也可以见证一个朝代的更替;可以见证一个人的辉煌,也可以见证一个人的落寞。在此过程中,我们理解了没有长久不衰的辉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衰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盛极必衰,衰极必盛。

二、可以知进退。古代无数先贤在成就一番伟业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只知道往前冲,而是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用智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孙子兵法36计》,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书中描绘了解决问题不是埋头向前冲,而是要用好智慧,用好谋略,进退有度、进退有序、进退有谋。

三、可以知深浅。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历史就是一部成长史,在成长中面对无数困难,受到了无数挫折和失败,也收获了喜悦和成功。学习历史就像一部电影在我们眼前播放,站在先知的角度,从上帝的视角看历史,能够使我们的格局和眼界放宽,也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历史中寻找到答案。

观今鉴古不是倒退,不是沉迷于以前,而是通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引我们怎么处理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与铜镜有关的历史故事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人认为,黄帝是铜镜的发明者。

《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黄帝内传》也记载:“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我国考古发掘的最早的铜镜距今约4000年,这表明我国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历史相当久远。

从商代到西周早期,尽管青铜器铸造技术日益成熟,但青铜镜的数量却非常有限,且以素面圆镜为主,镜身较薄,镜面微凸,总体上质朴简洁、素净拙雅。西周中期,逐渐出现了背后有纹饰的铜镜;西周晚期,镜背纹饰更加丰富,并有了相对复杂的动物纹饰。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种各样复杂工艺的应用,铜镜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大大提升,成为王公贵族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述了一个与铜镜有关的故事:齐国谋士邹忌长得又高又帅,照着镜子自我感觉良好,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也都夸他比城北徐公更美。但当真正看到徐公,他才自愧不如,对着镜子再看,更感觉相差甚远。邹忌恍然醒悟,妻子、小妾和客人之所 以夸他美,是因为爱他、怕他、有求于他,才用谎话蒙蔽他。他将这个道理告诉齐王,劝谏齐王不要被谎话所蒙蔽。

二:秦镜高悬

秦汉时期,铜镜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若干个全国性铸造中心,生产的铜镜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工艺更精湛。镜背除了各种各样的纹饰,还有了铭文,这对研究秦汉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在咸阳宫安置了一面镜子,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从镜中不但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还能看出哪些人心术不正、心怀叵测。秦始皇经常用这面镜子检验近臣、访客是否有叛逆之心和不轨之意。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秦镜高悬,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不徇私情,也比喻人料事清楚、见解深刻。

在国内出土的汉代铜镜中,不少镜背都有“尚方作镜”字样,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就陈列着铸有“尚方作竟(镜)真大好,明如日月世间少”铭文的铜镜。尚方是汉代置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官署,“尚方作镜”代表着铜镜是官方铸造的御用之物,如同后世的官窑,生产的瓷器专供皇室和王府。“尚方作镜”代表着皇权,也代表着品质有保证,于是,民间作坊纷纷做起“高仿”,在镜背铸上“尚方作镜”,假托是官方出品来博取信任,其实,民间作坊生产的铜镜在工艺上远不及官方。

三:破镜重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由于战乱频发、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全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低谷。在民间,百姓购买铜镜时,更注重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希望美好的铜镜能为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从考古发掘来看,这段时期的铜镜,主要沿袭汉代铜镜的特点,在工艺上没有大的创新和亮点,最为流行的是铸有象征吉祥的神兽图案的铜镜。

我们熟知的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其最早见于唐人孟棨所著的《本事诗》中。故事中,南朝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结为夫妻,感情甚好。然而,陈国日渐衰微,徐德言担心国破后妻子被人抢去,便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一半给自己,一半给妻子,并对她说:“如果我们还有缘分,一定能靠这两半铜镜再相认。”

果然,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落入隋朝开国功臣杨素家中。尽管杨素对她倍加宠爱,但乐昌公主却一心想念着徐德言。某年正月十五这天,历经磨难的徐德言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叫卖半面铜镜,上前一看,发现正是当初自己给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于是托人向妻子递话:“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妻子见诗思人,放声恸哭,杨素得知原委,颇为感动,于是送乐昌公主去见徐德言,两人终于破镜重圆,从此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