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家教百科 > 家教故事

曾国藩家教理论

家教故事2023-03-04 11:47:01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家文化是家庭建设所特有的文化。曾国藩十分重视家风家教,即使工作到深夜,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他对兄弟、子女严格极其要求。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曾国藩家教理论

第一,读书为自强自立之本

“八本”以读书做学问为先,可见曾国藩对其重视程度,他甚至将读书放在“人生第一美德”的高度。

为何读书?因为读书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只有读书,才能成就内圣外王之业。曾国藩说:“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训导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以此光耀门楣是传统家训的常谈,但是,曾国藩却强调读书的目的是自立自强,各行各业做得好,都可以成为第一流的人才,不必非得走做官这一条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次子曾纪鸿后来就成为近代着名的数学家。曾国藩身居高位,如此见识,确实难得。

如何读书?曾国藩认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志,指的是坚定的信念,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明确性、目的性及高度的自觉性。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识,是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体现的是人的格局和胸怀。有识,则“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曾国藩虽然学富五车,但仍将自然科学知识贫乏视为人生缺憾,甚至是自己“三耻”之一。“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因此,他主张子弟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实际上是近代西学东渐这一客观情势在曾氏家训中的具体反映。

恒,是对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可用力过猛,“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读书过于刻苦,不利于养生。其贵在持之以恒,好比温火煮肉一般。“今日不能,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只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

第二,孝、静、诚、勤为修身齐家之根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是曾国藩对孝的理解。百善孝为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孝敬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赡养,还必须注重精神赡养。曾国藩强调,重厚人格是立身处事之基。他训戒子弟,向平实处用力,做一个“笃实人”,即忠厚老实人而不是投机取巧者。

“不晏起”是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它看似简单,实行却不容易。他训教子侄:“祖辈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曾国藩认识到,只有勤劳,才能知衣食之来之不易、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从而杜奢尚俭,心怀感恩孝敬之心。虽然自己常年在外,曾国藩却不忘一再告诫妻子及长子,应起到组织和榜样作用。“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可见曾氏用心之良苦。

曾国藩最终教育子女的是是普普通通的“不忮不求,勤俭孝友”,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勤”指勤奋;“俭”指节俭。“孝”指孝敬,“友”指友好和睦。他历观许多大家族的兴衰得出“一家之兴,一国之盛,舍勤俭二字而不能”,教导子女“不可浪掷光阴”,并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关于俭字,他自己堪称楷模,但主张“节俭不可流于刻薄”,“情谊宜厚,用度宜俭”。关于孝以“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之家,比获吉祥”。交友,他认为“择交是人生第一要事”,“一生成败,与朋贤否有关”。他把友朋分为“戚友”、“益友”、“挚友”、“良友”、“损友”等多种,告诫子弟“待友要宽,律己要严”、“与人为善,修好事不求报答”、“对师友应有敬畏之心”。 

第三,是耕读传家

曾国藩强调耕读传家,所谓耕读传家,本质上是要求家人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是谋生的手段,主要指农业生产,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全生命;读是做人的路径,主要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道德。尤其是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读书做官,而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即使不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

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在写给诸弟的信中指出:“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在这封信的最后,曾国藩强调耕读传家“至要至要,千嘱万嘱”。咸丰六年九月其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同治四年五月致四弟九弟的信中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曾国藩致诸弟信中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赓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他说,自己仔细研究思考,发现做官的人家就是一代两代,做生意的人家大约三代四代,耕读人家如果勤俭可以延续五代六代,孝友人家就会十代八代,教导兄弟和子孙要做耕读勤俭孝友的人家。

第四,和睦邻里

曾国藩祖父很注重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常说“人待人,无价宝”,即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曾国藩继承祖父的思想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治家方略和传家宝典,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两句话“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来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邻里乡亲。曾国藩在同治二年写给儿子的家中写到:“我家初移富坨,不可轻慢逝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或另请一人赦待宾客亦可,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处,亦无吝有也”。家人要对邻里恭敬友爱,如果有邻里来家中,必须恭敬款待,如果自己没有那份精力,就专门请一个人在家款待宾客,以做到有喜必贺,有疾必问。

曾国藩强调,兄弟子侄必须正确处理与邻里的关系,讲求相互谦让,做到以邻为善。某年曾家修黄金堂,因争地界和隔壁邻居发生矛盾,两家互不相让以致闹到要去县衙打官司,曾国藩得知此事后连夜写了封长达千字的家书,并在文末附上清朝康熙时文华大学士主张包容思想的一首诗文“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元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氏家人心情豁然开朗,为邻居让地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像曾家修建新宅提供了方便。与邻里相处,曾国藩注重以和为贵,同时也要求家人做到散财济困,惠及乡邻,为了帮助乡民,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出了设置义田的想法“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二十四都贫民”。

曾国藩家教名言: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1、甘苦自得。

12、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4、好谈己长只是浅。

15、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16、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7、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18、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19、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0、侍亲以得欢为本。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