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家教百科 > 家教故事

优秀家风家教的故事

家教故事2023-03-16 15:08:47

家风家教,明灯高照;忠孝仁义,上行下效。良好的家风家教如清风细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泽惠后人;如阳春白雪,和风淡荡,凛然清洁。

优秀家风家教的故事:

1、勤俭持家,自强不息

姥姥一共生育六个子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姥姥常常会把公社发的菜腌上,赶到清明节前后,烀上几锅老咸菜,便是一家人赖以下饭的主菜了。

尽管孩子多、负担重,姥爷和姥姥依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把六个孩子全部送入学校读书。

受姥姥的影响,我的妈妈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从我离家上大学到现在,每学期开学返校时,妈妈总会到姥姥家装上一袋老咸菜让我带上,老咸菜既浓缩了老一代的勤俭和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更包涵了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不舍牵挂。我和五个弟弟学习努力认真,姐弟几个都有了很好的发展,我想,这种对于学习的重视,就像姥姥家的老咸菜,愈久味道愈浓吧。

如今,老咸菜依然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变的是味道,不变的是心情。它如同一位老人,饱经沧桑,它承载着一种激情叫奋斗,一种品质叫勤劳,一种温暖叫亲情,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

2、读书明理,勤学修身

家中两代人都是老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奶奶于漪是为大众所熟知的特级教师,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耕耘一生。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教育不是教师欢天喜地的个人表演,学生不是抽象的类,而是充满个性的生命。教师应该对职业有所担当,对专业有所追求。

我读小学时,同龄的孩子都在预先学习课程,奶奶坚持说要让我有个欢乐的童年,什么也没让我学。没想到,“零基础”入学反而培养了我上课专心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也都自己独立完成,家里人从不辅导、不检查。

“看轻”分数的奶奶却很重视对我兴趣爱好的培养。有一次,我看到家里放了一叠书,上面写着《谈艺录》和《管锥编》,我就问奶奶:“这个人很会写东西吗?是谁啊?”奶奶从书橱里抽出一本《围城》递给我,这是我第一次“认识”钱钟书。自此,我不仅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部文学作品,也慢慢有了阅读钱钟书其他作品的动力,并且培养了广泛阅读的兴趣。

3、家风正,业兴旺,国昌盛

我技校毕业就进入中医药行业,父亲是我工作上的第一位启蒙导师。同是医药行业的父亲也是位上海市劳模,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的他是我人生的榜样。他总是对我说作为一名中医药行业的从业者,无论所处的岗位多平凡,都要传承精髓,精益求精。无论什么事情,再不起眼都要认真完成,再难都要坚持做下去。父亲是这么做的,我也是这么秉承下来的,这是我们家的家训,后来也成为我工作中我一以贯之的准则。“从业25年,我从一名中药仓管员到中药饮片质量员再到上海工匠、上海劳模,除了与时俱进,自我提升的同时,我还会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传授给徒弟们,把传承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责任传递下去。

从”毕琳丽首席技师工作室“到目前的”上海市毕琳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已修订了企业内控标准150余个品种,承接了上海市医药学校中药样品室的任务,启动多个科研项目,所获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4、爱国爱家,学以立身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勤劳善良、父亲宽厚慈爱,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亲吃苦耐劳、善良朴实,营造了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树立了榜样。

爷爷在父亲幼年就因病离世了,他曾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 抗日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敌后工作。虽然跟爷爷从未谋面,他一直是我心里的英雄。他的故事,从小就为我埋下了”爱国爱家“的种子。

我和丈夫单而芳是生活上的好帮手,工作中的好搭档,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携手并肩攻坚克难;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共同悉心耕耘三十余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努力进取也时时影响着女儿。我们深知”有国才有家“,从小我们就教育女儿要为国争光,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女儿海外求学期间,勤奋努力,获得了各类奖学金。跟外国人交往中,知道处处维护祖国的荣誉。

5、硬核家庭的”担当“家风

一方是英雄警察,一方是税务精英,丈夫郑宏是普陀石泉路派出所所长,荣获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我心中的警察英雄“等荣誉称号;我是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普陀区税务局第十四税务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是区局”最美税务人“的优秀代表。

警嫂这个称号,对我而言,意味着责任、义务和奉献。每次丈夫出差、出征,他都会对我说:”我不在,家里的事情你多担待些,辛苦了!“”你放心走吧,家里的事有我在“,最简单的承诺,包含了一个妻子对于家庭的担当。

家中有爱,心中有国,当警察英雄遇上税务精英,家庭生活中,我们相互勉励支撑,担当好妻子丈夫、母亲父亲的角色;工作中,一个为企业发展服务,一个为保卫人民安全站岗,两个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扛起责任,尽责担当。

我们这个硬核小家庭,用行动诠释了”担当“家风。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1、钱基博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钱钟书。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钱钟书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司马光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会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土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着述宏丰,其名着《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着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 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着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

3、冯玉祥

冯玉祥将军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许讲派头、摆阔气,就是对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也提倡“平民化”。1947年中秋节,冯玉祥夫妇郑重地对女儿冯理达及其男友罗元铮说:“今天是中秋佳节团圆日,你们就结婚吧!”这天,他们四人正乘一辆旧式小汽车外出。途中,汽车停在公路旁,“婚礼”开始了。没有洗礼,没有洁白的婚纱,没有瑰丽的花冠,更没有优美的婚礼进行曲。当远处的教堂传来深沉浑厚的钟声时。他们拉了过路的一对美国青年充当证婚人,冯将军亲自为女儿女婿拍了“结婚照”。之后,他们又继续开车上路了。当夜,冯将军送给新人的唯一礼物是一副对联:“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这便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冯玉祥将军的干金小姐的婚礼!这种平民化的生活。不但没有损害他的脸面,反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更为重要的是,这使他的子女走上了成材之路。

二儿子冯武国在国外留学,毕业回国后,他就急忙赶到山西汾阳去见父亲。那天,冯武国身穿西装,脚蹬皮鞋,满面笑容地来到父亲冯玉祥面前。冯玉祥坐着不动,把二儿子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后,说:“你真的学好了吗?”冯武国回答说:“嗯。”冯玉祥一下子站了起来,指着冯武国说:“早呢,你这是耗子坐秤盘———自称自大!”冯武国听后,涨红了脸说:“爸爸,我有什么不是,请您指点。”冯玉祥说:“你看你这身着装,再看看我们的穷苦大众。”停了停,冯玉祥又语重心长地对冯武国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闻牛屎味,才能知五谷香呀!”冯武国听后,立即脱下了西装、皮鞋,换上了大青布便装,穿上了布鞋。

后来,冯武国率队抗日,英勇作战,以身殉国,不负冯将军的教诲。

4、梁启超

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

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多忙,最少隔个把月要来一封信,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公也没忘夸一夸女婿、儿媳。

4、曾国藩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家风家训的意义:

第一、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家风与家训里,很早之前就确定了家与国的关系。我们将家国文化这个优秀文化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之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家风与家训主要通过软硬两种手段,加强邻里族人的规范意识。目前也有部分姓氏虽然成立宗亲会组织,但本身并未起到劝诫、互助等作用,这都是与家族传承的宗旨是违背的。从这点出发,加强国家对姓氏文化组织的引导,规范地方家文化,加强其发挥作用也是亟需进行的。

第三、有力推进文化建设。家风与家训,有的伴随一个家族延承了千年之久。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对当前的家族建设、国家建设都有着极大或者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有效促进社会沟通。很多家风家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睦邻友好”这个内容。古语就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村落、一个城镇,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这就需要你能不断与人加强沟通,加强交流。而对于目前很多“零交流”、“邻里如路人”也是很常见的,如何强化家风与家训,进而影响到社区文化这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第五、有利发展和谐关系。如前第四点所说,强化家风与家训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的友好沟通。这就将中国的“和”文化铺展开来。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又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谐关系。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