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家教百科 > 家教故事

名人的教育故事

家教故事2023-03-09 11:53:37

让孩子认识那些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伟人,不仅能让孩子获得精神的榜样,还能拓宽孩子的视野和人生格局,名人榜样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志趣和追求。这些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加上家长从旁引导,很容易让良好的价值观在儿童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名人的教育故事

李嘉诚:让儿子当球童

靠白手打拼起家的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关注对孩子的培养,据说,在儿子李泽钜、李泽锴还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锴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李泽锴将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花钱之外,有时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李嘉诚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对妻子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01 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02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03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关于教育的名言:

1、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别林斯基

2、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

3、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詹·拉·洛威尔

4、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林肯

5、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6、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伏尔泰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苏霍姆林斯基

9、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修养越高,智力发展越好,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越深刻。

10、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11、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感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感之中。——左拉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