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家庭教育帮 > 学科知识库 > 语文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语文2024-01-25 14:21:19

提起“三苏”,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们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氏父子三人尤其引人注目。父子三人在文学成就上各有建树,因此被人合称为“三苏”,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指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三人。

苏洵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是北宋文学家,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身眉山一个地主家庭,其父苏序很看重子女教育,苏洵的两个兄长苏澹、苏涣都考中进士。但苏洵早年并未用功读书,因此在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同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苏洵的家道日渐衰落。

北宋明道三年(1034年),二十七岁的苏洵发奋读书,谢绝交往,专心研取科考。

明道五年(1036年),苏洵再度落榜。

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第三次科考落榜。备受打击的苏洵来到庐山,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期间父亲苏序去世,苏洵回乡葬父。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至嘉佑元年(1056年),苏洵绝意于功名,在家读书写文,同时教育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期高中进士,名动京城。

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苏洵担任霸州文安县的主簿,参与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工作完成。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

苏轼简介

苏东坡是个千年难遇的奇才,他在诗词、书法、绘画、美食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年少成名,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却在逆境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的诗词豪迈奔放,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的书法奔放洒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他书法最好的评价。

他的绘画水平也很高,他的山水画气势磅礴,充满了自然的气息,他的花鸟画也很有特点,他画的鸟被称为“枯木怪石”,他画的竹被称为“竹石图”。他的美食更是一绝,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美食,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

然而,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一生都在被贬谪中度过,他先后被贬谪到了海南、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每一次被贬谪,他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他在海南的时候,那里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却发现了一种美味的水果,叫做“椰子”,他用椰子做成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他还写了一首诗来赞美椰子:“玉盘珍馐直万钱,椰酒如珠月满船。”他在黄州的时候,那里曾经发生过水灾,他带领百姓治理水患,他还发明了“东坡豆腐”,他的豆腐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他在惠州的时候,那里曾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那里变得非常贫穷,他带领百姓种植粮食,他还发明了“东坡肘子”,他的肘子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他在儋州的时候,那里更加艰苦,但是他却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他在那里开荒种地,他还写了很多诗来赞美那里的风景。

他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地传播和学习,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又字叔同,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辙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诗人、政客,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宝元二年(1039年),苏辙出生于眉州眉山。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兄长苏轼一起登进士第,又一起献策参与制举选拔,被授予试秘书省校书郎,担任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被任命编写《礼书》,苏辙乞求在京城侍奉父亲。

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担任大名府留守推官。次年四月,其父苏洵去世,苏辙归蜀守丧。宋神宗时期,升任起居郎,中书舍人。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执政,苏辙因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之事触怒王安石,被贬为河南推官,辗转跟随张方平和文彦博任教授和学官。

元丰二年(1079年),受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都没有调迁。

元丰七年(1084年)调任歙州绩溪县知县。哲宗登基后,苏辙任右司谏。

元佑四年(1095年),代苏轼为翰林学士,兼任吏部尚书,同年八月出使辽国,回朝后,于次年五月担任御史中丞。

元佑六年(1097年),苏辙官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

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苏辙被贬为汝州知州,同年六月,再贬袁州知州,未至袁州,又贬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贬为化州别驾,后辗转多地安置。徽宗时期,官复太中大夫。

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降为朝请大夫,居住在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苏辙以太中大夫的官职退休。

同年十月三日(1112年10月25日)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十一月追加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谥号文定。

绍兴年间,因为长子苏迟地位高贵而再追赠苏辙为太师,封魏国公。

他的一生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其风格以稳健、平淡为主,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苏辙的诗、词、赋、散文等都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文为最著,其作品被后人辑为《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中,另着有《老子解》《春秋集传》《龙川略知》等行于世。

苏氏家风传世故事

1、【不残鸟雀】:苏家经常有珍贵的桐花凤在院子里飞来飞去,邻里乡亲见状,惊讶不已。据说这是因程夫人珍爱生命,禁止孩子们捕捉鸟雀,教育苏轼兄弟要以仁爱为本,爱护生命。于是,鸟儿和人和谐相处。

2、【不发宿藏】:下人发现家里有地坑,坑里有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财宝,都想打开看看。程夫人却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程夫人用这件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

3、【因材施教】:讲述的是苏洵给孩子起名的故事(父爱如山,知子莫若父)。因为苏轼性格外向,它提醒苏轼处处要收敛,不要太锋芒毕露。另一方面,“轼”的位置非常重要(登轼而望之),要站在这个地方才可以观望天下。苏洵希望儿子走出去,去观望世界。“辙”是车开过去留下的印子,叫车辙。一般来说,车和战功、失败没有多大的关系。苏辙性格通和平淡,比较内向。苏洵说他的小儿子善处于祸福之间,事实也印证了取名的意义。

4、【题砚教子】:(三代家风传承)苏轼偶然得到一块石头想作砚台,但其缺了块储水的小坑。苏轼有点纠结,父亲告诉他这方砚台非常好,问他是要追求砚的品格,还是追求它完美的外形。苏轼说取其前者,并写下砚铭。从那时起,这砚台就伴随了他整个人生。后来,他的大儿子苏迈去上任时,他也给大儿子制作了一方砚台,并题上了砚铭,鼓励他做个清官。后来他儿子果然做了名好官,苏轼非常骄傲地说“迈作吏,有父风”。

5、【学史明智】:程夫人教孩子读后汉书的《范滂传》,范滂因为官清正而遭到诬谄,惨遭杀害。临刑前向母亲告别,范母对儿子说:“你为正义而死,我不觉悲伤,很为你自豪!”苏轼说打算效仿,问母亲的意思。程夫人表示儿子是范滂,她也可以做范母。

6、【勉夫发愤】:苏洵落第后对程夫人说他还想继续学习,但担忧家里生计无法维持。程夫人说,如果你有这样的志向,这个家的重担就由我来挑吧。于是,程夫人把陪嫁全部变卖了,用以维持苏家的生计,还在沙毂行做起了蚕丝的生意。几年后,苏家才慢慢富裕起来。苏氏父子三人的成才与程夫人的默默付出是分不开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 2024 www.meizaixinling.com 家庭教育帮 豫ICP备2021001225号-3